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學分班基隆分部課程介紹
★★★精進自己、投資自己是一件相當棒的事,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課程名稱:學庸哲學專題 Topics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授課教師:台灣大學哲學系杜保瑞教授
課程學分:2
授課時間:20160215~20160606,共四個月。每周一晚上七點至十點上課。(每周三小時,共十二次上課,以上述時段為範圍,教師出國則跳過。)
課程宗旨:認識《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先秦儒學經典的理論要旨,培養儒學研究的基礎能力。
課程說明:
1、 本課程以選修同學將來進入「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就讀為先期準備課程,授課注重詳實理解哲學專題的原典精義,授課教師將詳細講解課程主題的經典意旨,並同時教導同學研究方法,包括尋找研究問題的能力,以及論文寫作的格式,培養選修同學進入碩士專班的論文寫作能力。
2、 本課程將以三民書局《新譯四書讀本》為教材,於十二周時間講授全書。
3、 本課程之課名乃為配合華梵大學哲學系現有課程名稱而設置,名為「學庸專題」,實為「論孟學庸專題」。
4、 本課程開課之後仍將於六月起繼續開設新課程,以四個月為一期,開設二學分專題課程,直至二零一七年九月,共五門課程,十學分,滿足同學進入華梵碩士在職專班就學前的學分需求。
5、 本課程以基隆地區或方便來基隆地區上課的同學為對象而開設,歡迎有意願的在職人士選修。
6、 本課程開課地點為基隆市信四路十一號四樓。該址為崇德基金會基隆湧德佛堂。乃華梵大學推廣中心向基金會借用之上課教室,上課時請同學協助維護清潔並注重禮儀。
7、 本課程選修同學需撰寫研究報告一篇,題目事先與教師討論,於五月底繳交。
8、 上課時除教師講解原典意旨外,歡迎同學隨時提問討論。
授課內容:
儒家人生目的與生命意義的管理哲學及政治哲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首先,儒家是運用於社會體制的個人及國家問題的管理上,意思是說,相較於道家莊子的出世主義、佛教的彼岸追求,儒家顯示出主要在經驗現實世界追求理想、肯定價值的立場。人活著一生,就要好好和身邊的人以及同時代的人共謀幸福,儒家就是直接投入此一現實世界社會體制的建設事業上,以家國天下的治理為理想,藉由社會體制的建設而謀求人民的幸福,因此,整個儒家哲學就是一套「肯定經驗現實世界」從而「為社會服務的人生觀」。為達此一目的,個人自己必須有「提升道德意識的自我修養工夫」。所以,儒學的內涵,從三教辯證的角度言,儒家要和道佛辯論「肯定經驗現實世界」的立場,從人生的意義之價值取向而言,儒家要建立「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人生觀,同時,從教化的需求而言,儒家更要提出許多「培養道德意識的自我修養觀」。這樣的一套哲學,既有對家國天下的管理的討論,也有對自我修養的人生管理的觀點,可以說就是最適合國家體制採用的意識形態,也正是歷來中國王朝所肯定及採用的國民教育理念,即便是今日民主共和政體,依然是維護國家體制、建設和諧社會、創造人生意義的最佳系統。
至於儒家智慧的寶典,宋代以後所強調的《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可以說是儒學經典中的精華,《四書》既是治國的寶典,也是個人修養的指南。
1、《論語》以仁、孝、禮三大價值觀貫串全書,仁是對所有人的真誠關懷,禮是這個關懷所表現出的合宜行為,孝是培養這個關懷的人性起點。《論語》以這三大價值,講說了人生的意義、生命的目的、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可以說已經把一個立志做君子以為社會國家服務的人生觀全盤說盡了。
2、《孟子》以仁、義、禮、知四大價值說人性本善,對於孔子所說的人生理想以及君子的人格,提出性善論的理論以維護之,就是因為人性本善,所以必須修養自己、追求理想,以成為服務社會國家的有用人才。此外,《孟子》為行仁政的政治管理下了許多的註腳,國家就是要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就是要照顧百姓的,官員就是要為民眾做事的,若反此之道,革命是必然的。「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聞誅一夫紂矣 未聞弒君也!」這兩句話成為千古王朝的警鐘與喪鐘,是所有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之所以能夠「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價值圭臬。可以說,《孟子》的政治哲學,真正維繫了中國民族的王朝政權的統治合法性,以及士大夫的民族氣節,和百姓生活的鋼常倫理。讀孟子,真正能讓亂臣賊子懼。
3、《大學》是教導君子人格形成的絜矩之道,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修養次第。其中如何誠意、正心、修身的自我修養原理,以及如何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管理哲學,則是從政者應有的價值準則。朱熹一生用力最多於此書的原因,就在於它是適合所有的人都可以使用的修養哲學。《大學》是從個人修身到擔任政府官員的角色扮演的最佳教材。
4、《中庸》溝通天人之際,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讚天地之化育,亦即把天人之間的關係緊密地建立了起來。又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把天對人的賦命以及人生存在的使命說清楚了,那就是,人受天命之性以生,人的一生就在於盡性至命,並致力於教化萬民。《中庸》又以「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而將君子的任務,以及擔任國家治理者的角色,做出定位。有德的君子就是應該從政服務,且身居要職,反之,身居要職而非有德的君子,就不配當此位。
可以說,從《論語》、《孟子》、《大學》、到《中庸》都是唱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個人必須以修養自己成德為一生努力的目標,君子養成之後,都是要從政以為民服務,而國家就是要服務百姓的體制。就是因為儒家學說的這種正面的立場,所以才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中華國學的代表,維繫社會體制,培養健全的國民。
報名簡章來電索取!!!有興趣朋友請洽02-2701-8696國學組王小姐